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策展人徐詩雨周郁齡赴美國ISCP駐村發表成果 親身經歷從疫情復甦中的紐約

  • 發佈日期:2021-07-31

由文化部主辦的「選送文化人才出國駐村交流計畫」,策展人徐詩雨和周郁齡4月至紐約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於7月28日與來自24國27位藝術家一起參與「開放工作室日」(Summer Open House)活動,發表駐村成果。徐詩雨和周郁齡表示,此次親身經歷從疫情復甦的紐約,是難得的體驗。徐詩雨深入探索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與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台灣博物館三館的恐龍展示與化石關聯性,周郁齡馬不停蹄拜訪紐約重要博物館、策展人及藝術家,探討現代性的影響。

策展人徐詩雨表示,此次駐村的研究主題是博物館與恐龍展示。由於19世紀大型恐龍化石在美國陸續出土,紐約自然史博物館擁有豐富的化石收藏並以恐龍化石原件做為展示的力量。對照位於台中的自然科學博物館過去曾用恐龍化石翻模及電動恐龍的展示方式,研究台美兩地恐龍展廳媒介不同選擇的導因,呈現科學知識、權力與資本主義之間密不可分的結構。工作室並展示數位媒體藝術家林子桓的作品「假想旅行者」,隱喻技術反映個人感知與記憶的關係。

策展人周郁齡表示,駐村期間核心的研究想法在於探討策展或展覽如何挑戰對於藝術史的線性史觀。她在「開放工作室日 」呈現蘇育賢的作品「先知」(2016)、「石膏鑼」(2017) 以及駐村期間訪談藝文機構人士的隨筆與筆記,試圖開放性的討論當代觀點如何介入展覽的時間觀。 她特別提到布朗克斯美術館運用當代藝術作為一種方法,建立與當地非裔居民社群的互動交流。館方特別提到,塞尚、莫內等來自歐洲的藝術家距離我們太過遙遠,只有當代藝術才能連結當地的文化脈絡。

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主任張惠君和周彥璋於ISCP「開放工作室日」當日前往參與活動,並拜會ISCP總監蘇珊‧哈波古德(Susan Hapgood)及駐村經理亞莉森‧郭(Alison Kuo),張惠君表示,ISCP是文化部及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的長期重要夥伴,從2000年起開始交流,迄今已有超過60位藝術家或策展人曾來駐村。哈波古德總監盛讚台灣藝術家的視野開放且寬廣,歷屆校友在藝術場域都有很好的表現,不僅連結東方與西方藝壇,也把國際的藝文交流網絡帶到台灣。

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The International Studio & Curatorial Program)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區,創立於1994年,是紐約市知名的非營利當代藝術駐村機構,迄今已接待1,400名85國的全球新銳藝術家及策展人。去年因紐約疫情從3月關閉至今年初,現已全面恢復駐村活動,同時也提供各種線上活動資源,協助駐村者建立專業發展網絡。

徐詩雨是獨立研究者與自由撰稿人,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通訊工程所與紐約大學視覺藝術行政研究所,2015年與夥伴共同創立《介面 SCREEN》中英雙語媒體藝術平台,獲選臺北市立美術館2017威尼斯雙年展策展培力。2018 - 2021 年曾擔任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研究的領域包括圖像、媒介與女性主義,文章散見於《Yishu》、《藝術論壇》中文網、《典藏投資》與《藝術家》等媒體。

周郁齡是自由撰稿人、研究者和獨立策展人,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人文與文化研究博士。研究領域為視覺文化、動態影像、藝術史展覽製作、策展方法論等。她曾任英國CFCCA駐地助理策展人、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助理策展人、國立台灣美術館策展人,策劃「硬蕊/悍圖」、「2018臺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高重黎—持放映機的人」、「每部電影都是一道謎語」等多檔展覽,也曾擔任Han Nefkens基金會- Buk SeMA 2019年韓國錄像藝術獎的評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