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第一屆自由影展選映《大輪迴》、《超級大國民》及11部台灣紀錄片 邀觀眾了解台灣多元的文化自由

  • 發佈日期:2020-10-30

第一屆自由影展(Freedom Crossing Film Festival)將於11月6日開跑,為期4週,此次影展將從「邊界與認同」、「信仰與宗教」、「生命和死亡」、「歷史與記憶」等四大面向切入,每週選映3至4部台灣影片,共計13部,深入探索台灣的宗教自由。影展主辦單位自由書院(Freedom Crossing Institute)的創辦人蕭明華指出,希望透過台灣導演的觀點,引發美國觀眾對於自由議題的不同想像。

自由影展將播放2部經典電影修復片,分別為由胡金銓、李行、白景瑞三位台灣70年代大導演所合作攝製的三段式電影《大輪迴》,及萬仁導演所執導的《超級大國民》,帶領觀眾認識從二戰末期到戰後白色恐怖的台灣史;另選映11部紀錄片,其中不少影片已獲獎肯定,包括《一念》入圍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單元、《神戲》獲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台灣競賽特別獎、《還有一些樹》獲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提名,亦入選韓國紀錄片影展亞洲競賽單元。此外,《呦呦自在楊英風》呈現台灣雕塑大師楊英風一生豐富的藝術創作,《與信仰對話》則是由台灣知名導演李崗監製,紀錄台灣多元宗教活動。

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指出,自由影展透過電影藝術的傳播,向美國觀眾介紹台灣一路追求自由民主的歷程,了解台灣多元信仰和平共存的社會環境。自由書院2019年於美國麻州成立,成員來自美國各領域的學者、科學家與藝術家,希望透由舉辦自由影展,讓觀眾可聆聽並觀看他人的故事,進而體驗不同文化、見證不同的生活方式。

自由影展由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及台灣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贊助,更多影展詳情請上自由書院官網查詢:https://freedomcrossinginstitute.org/index.php/film-festival


台灣電影放映時間及劇情介紹(以網站公佈為準):


單元一:逾越邊界,與認同對話 (Crossing Borders and Identity)


(
一)大輪迴(The Wheel of Life, 1983);播映時間:11月6日(週五)

本片由三大導演胡金銓、李行、白景瑞攜手合作,分別以其拿手的武俠、家庭倫理與新寫實主義等題材拍攝三段式電影,並由石雋、彭雪芬及姜厚任一同演繹三段世代輪迴的三角愛情故事,從明朝東廠與江湖的武俠對峙,到民初時期富家少爺與京劇花旦的悲戀,再到1980年代現代舞者與傳統乩童的邂逅;三位主角受彼此情感糾纏,其中更因一把魚腸劍而導致複雜難解的恩怨情仇,在三世不斷輪迴。

(二)呦呦自在楊英風(ISVARA The Art and Life of Yu-Yu YANG, 2018);播映時間:11月6日至7日(週五、週六)

本片紀錄國際知名雕塑家楊英風的作品與生平。1926年出生宜蘭的楊英風(1926-1997),曾在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求學,並於義大利旅居三年,此經歷使楊英風體認到東、西文化及美學的差異,並捨西方科技及物質的過度使用與發展,而漸漸地領悟中國人追求「天人合一」之哲理。


(三)神戲(The Immortals’ Play, 2016);播映時間:11月7日至8日(週六、週日)

由導演賴麗君、彭家如費時一年半拍攝,紀錄台灣首位傳承歌仔戲的女性新住民阮安妮,台上是光鮮亮麗的花旦,台下卻是一位刻苦的年輕媽媽。該片隨著安妮及新麗美歌仔戲班,道出小人物的戲臺人生。


單元二:跨越宗教,與信仰對話 (Crossing Faith and Religion)


(一)與信仰對話 (Dialogue with Beliefs, 2018);播映時間:11月13日至14日(週五、週六)

由李崗導演監製,拍攝團隊耗時2年,參與全台18個不同的宗教活動,記錄下難能可貴的場景,包括佛光山的叢林學院、一貫道祭天大典、和王醮祭典燒王船等。本片帶領觀眾理性探索、並試圖去理解人的一生如何被信仰所牽引,而信仰又是如何回應人的內心。


(二)尊瑪、尊瑪:我和她們在喜馬拉雅山的夏天(Tsunma,Tsunma: My Summer with the Female Monastics of the
      Himalaya, 2019); 播映時間:11月13日至14日(週五、週六)

繼《朝聖者》、《心子》兩部關於藏傳佛教的紀錄片後,林麗芳導演於 2019 年推出第三部曲《尊瑪、尊瑪:我和她們在喜馬拉雅山的夏天》,紀錄安尼(女性出家人)如何在自然嚴峻的高原上生活,和她們的信仰與夢想;看見一種喜馬拉雅山特有的謙卑與堅忍,這是她和安尼們的生活日記。

 

(三)牧者(The Shepherds, 2017);播映時間:11月14日至15日(週六、週日)

由盧盈良導演拍攝。二十年前,異性戀女牧師楊雅惠為同志基督徒創立了同志教會,讓台灣的同志基督徒,有了安身立命之處;如今儘管開創者已辭世,隨著台灣推動婚姻平權法案,讓傳統教派的反對聲浪日益強烈,但他們仍舊努力發聲,期盼有一天,愛能化消對立與誤解。

 

(四)不得不上路(The Path of Destiny, 2017);播映時間:11月14日至15日(週六、週日)

由楊鈞凱導演拍攝,紀錄花蓮東昌村里漏部落阿美族的Sikawasay。Sikawasay 為阿美族語的祭師,這樣一群擁有神靈的人,年復一年的維持著傳統祭儀,在終日與群靈互動的生活中,展現彼此相互依存的命運與情誼,也見證這美麗卻逐漸凋零的文化。

 

單元三:超越死亡,與生命對話 (Crossing Life and Death)


(一)祝我好好孕(Our Happy Birthday, 2018);播映時間:11月20 日至 21 日(週五、週六)

由陳育青導演及蘇鈺婷導演共同拍攝,紀錄助產師與8位產婦的生孕歷程,看見生孩子可以不悲痛、可以很溫柔、可以不用罵老公、可以帶著大寶一起迎接,這是一堂最棒的生命課程,也從影片帶出「溫柔生產」的議題,讓觀眾緩解面對生產的不安與恐懼。

 

(二)一念(A Decision, 2019);播映時間:11 月 21 日至 22 日(週六、週日)

由《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的導演陳志漢拍攝,透過對兩名病患的記錄,探討「無效醫療」與「生死權」之間的矛盾與對立,也留給觀眾反思醫療、法律、家庭價值的生命課題。

 

(三)如常(Walking Dharma, 2019);播映時間:11 月 21 日至 22 日(週六、週日)

由謝欣志、陳芝安兩位導演耗費一年半拍攝,紀錄一群台東慈濟志工多年來的關懷訪視行動,傳達出用生命陪伴生命的過程。訪視對象包括獨居老人、失親少年、罹癌志工還有跟困厄生命搏鬥的人,一幕幕凸顯偏鄉資源貧乏、人口外流、隔代教養的社會問題。

 

單元四:穿越歷史,與記憶對話 (Crossing Memory and History)


(一)超級大國民(Super Citizen Ko, 1994);播映時間:11 月 27 日(週五)

由萬仁導演執導,刻劃白色恐怖受難者一趟時空與心靈之旅。被判無期徒刑、坐了 16 年牢的許毅生出獄多年,仍因心中深埋對遭到處以極刑獄友的愧疚而自我封閉。為了尋得朋友的荒墳送上遲來的道歉,他踏上自我救贖的旅程。旅程中,他不僅對白色恐怖年代的歷史創痕進行復刻,也讓解嚴後台灣的社會情貌與城市地景,在昔日的記憶上進行複寫。


(二)還有一些樹(The Tree Remembers, 2019);播映時間:11 月 27 日至 28 日(週五、週六)

由來自馬來西亞的台灣導演廖克發拍攝。本片從一封來自 1969 年信開始追溯,在信封上發現一個由四種語言寫著的警告─「不准散播謠言」。1969 年是馬來西亞以種族為名的暴力和歧視政策的起點。本片紀錄當地原住民被奴役的黑暗歷史,及 1969 年種族衝突事件,一段不被談及和允許的記憶。
 

(三)看不見的台灣(A Journey with Invisible Friends, 2018);播映時間:11 月 28 日至 29 日(週六、週日)

由林明謙導演拍攝,紀錄平常較難見到的台灣風土民情,不論是天語傳訊、祭祀規則方法、或者是鄭成功的轉型正義,似乎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默默影響台灣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