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紐約時報專文介紹蔡明亮《不散》:「一封寫給電影和電影院的情書」

  • 發佈日期:2020-12-21

紐約時報18日大篇幅刊登美國知名影評人霍伯曼(J. Hoberman)專文「《不散》:在台北的最後一場電影」,介紹台灣導演蔡明亮的作品。霍伯曼表示,這部2003年拍攝、並由比利時皇家電影資料館於2019年修復的電影是「一封寫給電影和電影院的情書」,尤其在這數位影音串流平台盛行的時代,在線上看這部片更顯感傷。《不散》4K修復版現正於紐約Metrograph電影院線上獨家播映。

 

《不散》描述老舊的福和大戲院在停止營業的前一天正播映胡金銓導演的經典武俠電影《龍門客棧》,戲院內觀眾零零落落,吃著零食、打著瞌睡或是晃到洗手間,外面則下著大雨。戲院經理是一位跛腳的年輕女性,在偌大的戲院裡爬上爬下,尋找著長久的漏水來源。霍伯曼認為,舞台上的《龍門客棧》和舞台下的觀眾在《不散》中「同時同場演出」,建構了電影院的日常生活,讓人不禁聯想到法國導演賈克·大地(Jacques Tati)插科打諢的鬧劇,以及美國劇場導演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步調緩慢的歌劇。

 

《不散》是蔡明亮對胡金銓的致敬之作。霍伯曼說,當《龍門客棧》在台灣上映時蔡明亮10歲,《龍門客棧》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是帶他進入電影的世界。在《不散》中可從不同角度瞥見螢幕上的《龍門客棧》,電影場景的轉換也讓觀眾臉上的光影不斷變幻。蔡明亮甚至製造出一種蒙太奇的效果,讓劇院經理和螢幕上的徐楓眼神交錯。

 

霍伯曼進一步指出,《龍門客棧》充滿動作場景,但蔡明亮的攝影機幾乎從未移動過,如同紐約時報首席影評人史考特(A.O. Scott)2003年紐約影展看完《不散》後曾說「這是一部動作片,但完全靜止」,「嚴謹的極簡主義表達出一種諷刺滑稽又悲傷浪漫的感性」。

 

《不散》中大部分的對話和音樂都來自《龍門客棧》。霍伯曼在文中補充,《龍門客棧》是台灣電影的地標,儘管過了數年後這部電影才在美國中國城以外的地方上映。《紐約時報》曾介紹《龍門客棧》:「影片中所描繪的刀光劍影,讓西方觀眾嘖嘖稱奇,帶來了一波武俠片的熱潮。」

 

文末,霍伯曼提及蔡明亮在片尾字幕時,配上了1950年代姚莉唱的《留戀》,傷感地哼出對於過往的追憶。姚莉的歌聲出現在不少蔡明亮早期電影中,而2018年美國浪漫喜劇電影《瘋狂亞洲富豪》亦有選用姚莉的《人生就是戲》。

 

霍伯曼(J. Hoberman)曾擔任過《村聲》周報(The Village Voice)資深影評人及紐約影展之評審委員。他出版過不少電影相關書籍,曾於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及柯柏聯盟學院(Cooper Union)任教。

 

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表示,《不散》屢獲國際專業影評矚目及肯定,4K修復版在線上和美國觀眾見面,彷彿映照戲院雖然關門,但電影繼續上映的美國疫情現況。紐約Metrograph電影院從1218日至24日線上播映《不散》,(https://metrograph.com/live-screenings/goodbye-dragon-inn/),官網上刊登蔡明亮導演的文章《追求電影精神》https://metrograph.com/chasing-the-film-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