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展覽是由中華民國文化部指導與贊助展出經費,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主辦,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劃。邀請青年藝術家許旆誠、陳伯義與陳敬元,自3月27日起至5月30日在紐約臺灣書院(Taiwan Academy in New York)展出3人創作,共計16件作品,作品內涵豐富,寓意深遠。藝術家作品導覽與開幕茶會定於3月27日星期四下午6時30分開始,藝術家代表陳伯義與許旆誠將出席。歡迎對繪畫與攝影有興趣之民眾前往欣賞。本展覽是紐約亞洲協會舉辦之「亞洲藝術周 」(Asia Week New York)展覽之一。「亞洲藝術周」是3月份紐約地區亞洲藝文單位與畫廊聯合舉行,慶祝亞洲藝術的大型活動。
這個展覽以「所在」(The Place Where We Belong to)為策畫主題。「所在」意指我們存在於這個地理現象中的位置,在臺灣方言中也常用來表達我們生活的地方,以及精神歸屬的方位;「所在」既指向一個具像的位置,同時也意味著一個抽象而感性的空間認知,透過本展邀請的三位藝術家對於「所在」這個概念的多重演繹,結合藝術家對於台灣文化的圖景描繪、生活事件與場景的美學探究,希望可以藉由青年藝術家獨特且豐富的藝術視角,來介紹台灣─藝術家所生活的地方─向紐約的觀眾,展示出屬於台灣藝術之文化方位的所在。
藝術家簡介
許旆誠(1970-)
許旆誠所描繪的風景誌,多數採以併合虛實的空間維度及圖像連結交織出寓言式的視覺佈署,在平面上所鋪陳的建築、物件元素,隱射藝術家對於「地方」這個空間觀念的社會性觀點與美學建構。
本展遴選藝術家近期創作系列「島嶼誌」(Island Episodes),相較於單純對於地方風景的描畫,藝術家以元件組構式的影像手法,讓平面的空間裡同時充斥拆解與建設的兩種氛圍,呈現出地方脈絡的異化景觀。藝術家透過『島』所具有的獨立和儀式性形體,試圖描繪一種置身於例外的主題狀態,由一個漂浮的島,作為一個開放詮釋的寓言物件,如幻似真的畫面呈現的真實經驗裡的不真實性,這種模糊未決的懸空狀態,誠如藝術家所自述「不論是記憶召喚還是時光所形構的景觀,甚或是末日預言所帶來的種種對未來想像的跋涉,(主體將)回返到一種感知深處對自身存在的迫切凝視」。
陳伯義(1972-)
陳伯義來自於水利及海洋工程專業背景,對於土地開發及自然環境議題深入關注,他以人文關懷的攝影鏡頭記錄下發生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變遷,他透過許多透視內在與外部關係的窗景,在社會實景的探勘行進中一一精密剖析出台灣生活歷史的斷層面。
本次展出的作品為針對2007年到2008年的紅毛港拆除工程對居民遷出後廢棄家屋的影像創作,在這影像計畫中包含了家屋內遺留的物件、物件缺席後在空間裡的痕跡,以及透過殘破窗櫺向外凝視工業環伺的景觀。
遺留是生活史的考察,藝術家所採樣的對象包含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之後才遷出廢棄的家屋,所以其中的物件橫跨了近40年的歷史,因此保留哪些東西、擷取哪個牆面以及如何將現場轉化成明亮的物件劇場成為再現生活史的思考。這個創作所編寫的物件劇場則是關注國家發展主義的開發計畫中被忽略的紅毛港在地社會歷史的價值。
「痕跡」是對缺席物件的記憶補遺,也是閱讀生活事件的歷程。而「窗景」是聯繫人對土地景觀情感的開口,隨著工業的擴張,迫使紅毛港聚落消逝,居民記憶裡的土地印象一再的重製,而窗景卻只能成為紅毛港地誌裡不連續的片段。
陳敬元(1984-)
陳敬元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及美術創作研究所,曾獲高雄美術獎及關渡美術館的美術創作卓越獎。陳敬元主要以繪畫及動畫為創作媒材,近年來也嘗試多元的複合材料呈現創作理念。他的創作語彙充滿年輕世代網路世界的符號及圖樣,以混亂的視覺符號創造一種末世寓言的風格,和其他大量使用動漫元素的創作者不同的是:陳敬元的作品傳達的不僅僅是宅文化的青澀幻想,他的作品更有傳達屬於這個世代對於現有社會狀態、身處位置的深刻價值觀。利用大量的圖像、文字、資訊,藝術家既要表達一個被媒體所包圍的全球視野,同時他也反映一個缺乏歷史重量的液質狀態,具有代表性的兩個創作系列是「液態島嶼」及「Staggering Matter」(同時指舉步蹣跚及巨大震撼且搖搖欲墜之意),目前兩個系列作品被國立台灣美術館所典藏。
展覽訊息
展覽名稱:「所在:臺灣當代青年藝術家作品展」
指導贊助單位:中華民國文化部
主辦單位: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
策劃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策展人:黃舒屏
展覽日期:2014年3月27日 至5月30日
展出地點:紐約台灣書院
地址:1 East 42nd Street, New York, NY 10017
新聞聯絡人:駐紐約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 周彥璋email:yenchou@tpe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