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紐文中心6月推出臺灣月電影專題 帶領紐約觀眾省思歷史

  • 發佈日期:2017-05-09

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慶祝「臺灣月」活動,推出「超越虛構的真實:歷史湮沒之聲」電影專題,於6月每週日下午2點與曼哈頓中城圖書館合作放映《河北臺北》、《海的彼端》、《不即不離》及《只要我長大》4部電影。6月4日將由榮獲2016臺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河北臺北》揭開序幕,導演李念修將專程來美出席映後座談。

紐文中心游淑靜主任表示,名言「死一個人是悲劇,死一百萬人則只是個數字」,過去電影多以宏觀的大歷史呈現社會背景,較少關注底層個人的生命經驗,因此本次選片特別以小人物的微觀角度,希望從個別樣態的人生遭遇,讓紐約觀眾看見當代東南亞與臺灣社會的歷史複雜性,同時也反思歷史記憶的詮釋、遺忘與保存。

6月4日《河北臺北》導演將與觀眾分享她費時15年拍攝,記錄她父親歷經國共內戰與韓戰、六十年回不了家的人生故事。片中她循著父親的足跡,從臺北、河北到韓國,代替父親完成從未實現的返鄉夢,也在旅程中體會,那些父親口中聽來不可思議的離奇事蹟,卻是許多被歷史遺忘,在戰火底下求生存的人們所實際經歷的真實人生。

6月11日將放映紀錄片《海的彼端》,該片講述在日本沖繩八重山島嶼,有一群戰前移民而來的殖民地臺灣人,經歷農業開墾徵召、戰爭期強制遣返、二二八事件,而後成為美軍統治沖繩時代下的無國籍政治難民30年。這段罕為人知的歷史,將隨著片中主角玉木家族重返臺灣的旅程,讓觀眾看見「日久家鄉成異鄉,異鄉成故鄉」的歷史現實。

另紐文中心也特別於6月18日選映日前遭馬來西亞禁演的紀錄片《不即不離》,該片因觸及馬共題材與馬來西亞建國前的敏感歷史而遭禁演。本片導演廖克發在臺灣學電影,無意中從家族記憶中發現一段被消音的馬來西亞歷史,促使他挖掘更多這段被視為禁忌的過去,本片並獲選新加坡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

活動壓軸則於6月25日放映臺灣參選奧斯卡影片《只要我長大》,本片描述在原住民部落長大的3個小男孩如何踏上勇敢的旅程,幫助他們行動不便的老師找回自信,片中主角所遭遇的家庭問題,也反映出原住民部落的日常困境與現實縮影。

臺灣月電影專題將於6月4日、11日、18日、25日每週日下午2點在紐約曼哈頓中城圖書館展開放映,6月4日《河北臺北》導演李念修將出席映後座談,活動免費入場(地址:455 Fifth Ave., 6th Floor, New York)。

6月4日(週日)下午2時
《河北臺北》(Hebei Taipei)
導演李念修/2015/92分鐘/紀錄片
*李念修導演將出席映後座談

出生在中國河北的老李,因為戰爭來到臺灣,一待六十年,再也沒回去故鄉。但是在夢裡,他早已踏上故鄉千百回,每回都是血流成河的景象。

十歲那年,他的父親遭北伐軍分屍,母親帶孩子連夜逃命。從水災走到乾旱,最終母親因病自盡。為了有飯吃,老李入廟當和尚。隨後國共內戰再度爆發,他放下佛經,拿起槍桿,加入國民黨軍,殺敵無數。但最終敗退,老李棄械投降。加入敵軍-共產黨。

對老李來說,從軍不是為了政治,是為了吃飯。在誰家吃飯,就說誰家好。但他隨波逐流的一生,並沒有因此停止。韓戰爆發後,中共派兵支援,老李在南北韓交界被俘擄。在聯合國的協助下,來到國民黨政府的所在地-臺灣。

來臺後,老李結婚,有了家庭。但一顆心總是懸著,害怕別人知道他當過共產黨。六十歲那年,他與妻兒分居。每每照鏡子,都無法忍受已是白髮蒼蒼。於是他戴上黑色假髮,穿上女裝,想彌補錯過的所有年華。這時,他還不知道這顛沛流離的一生,最終是怎麼結束的…

導演簡介
參與多部劇情片與紀錄片剪輯,如《逆光飛翔》、《 五月天 追夢3DNA》及《不老騎士》,並以《街舞狂潮》提名第47屆金馬獎最佳剪輯。2015年完成《河北臺北》,因為答應父親要將他的故事傳達出去,而開始長達15年的紀錄。從臺灣臺北到中國河北省、山西省,再到韓國,超過5000公里的旅程,代替父親完成從未實現的返鄉夢。也因為拍攝影片,疏遠的父女關係逐漸拉近,更能體會父親的心境。做子女的,其實很難能有機會瞭解父母的一生。所以藉由這趟旅程,終於領會:「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能知道要往哪裡去」。

6月11日(週日)下午2時
《海的彼端》(After Spring, the Tamaki Family…)
導演黃胤毓/2016/96分鐘/紀錄片
*本片配樂中堀海都(Kaito Nakahori)將於映前介紹本片

距臺灣三百公里外的小島,日本沖繩八重山諸島,一座被歷史遺忘的邊陲島嶼,在這裡,戰前移民而來的殖民地臺灣人經歷了農業開墾徵召、戰爭期強制遣返、二二八事件、而後成為美軍統治沖繩時代下的無國籍政治難民三十年。玉木家走過大歷史的洪流,如今一百多人的家族重圓,兒女們計畫帶著身體日漸衰弱的老母,最後一次重返戰前的家鄉:臺灣。

一部跨越八十年大東亞苦難歷史的滄桑家庭電影,玉木家孩子們如今走過萬千,而一場屬於家族的盛宴正開始。關於玉木家族與所有沖繩八重山臺灣移民的漂流歷史,就像那在兩個島嶼之間來回持續拍打的海浪,曾經年少的如今也都已經長成。2015年初春,屬於家族的春假一周,玉木家隨著母親日漸斑駁的回憶,重新踏上一趟未曾有過的追尋記憶之旅。

6月18日(週日)下午2時
《不即不離》(Absent Without Leave)
導演廖克發、諶靜蓮/2016/88分鐘/紀錄片

來自馬來西亞的導演廖克發,為了探尋生命中缺席的祖父,拼湊出原生家庭的完整面貌,進而踏入馬來西亞近代歷史的溯流之中,找尋彷彿遺失的過去。

導演廖克發從小與父親疏離,從馬來西亞來到臺灣學電影後,帶著攝影機回到家鄉追尋答案。他從生命中缺席的父親,一路追溯到在家族中被視為禁忌話題的祖父,卻發現個人家族歷史的背後,隱藏的竟是馬來西亞一整個世代不願面對的過去,以及一群曾經付出熱血、卻彷彿消失於世間的人們。

6月25日(週日)下午2時
《只要我長大》(Hang in There, Kids!)
導演陳潔瑤/2016/90分鐘/劇情片

一個遺世獨立的原住民部落,3個在部落山林長大的小男孩—瓦旦、晨皓與林山,他們樂觀活潑、調皮貪玩,卻又因為家庭因素各懷心事。行動不便的拉娃老師(小薰 飾)為部落的孩子開設課輔班,拉娃對這群孩子們而言,是一道愛的光芒。她擁有美妙歌喉,卻不再開口唱歌。直到瓦旦發現拉娃以前錄製的歌曲錄音帶,覺得聲音非常好聽,讓 3 個小毛頭鼓起勇氣,帶著錄音帶來到台北,這趟旅程將帶給他們怎樣的生活轉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