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銳藝術家何采柔、陳瀅如受邀於亞洲當代藝術週發表新作

  • 發佈日期:2017-10-11

本年度亞洲當代藝術週實作會議(Field Meeting)將於十月十四、十五日登場,在為期兩天的時間中,將有超過三十位來自亞洲或創作研究主題與亞洲相關之藝術家、專業人士將密集發表新作或研究及策展成果,台灣新銳藝術家何采柔、陳瀅如也在受邀之列,將來美與國際人士切磋交流。

何采柔將發表的作品題為"A Day at ACAW" ,其在近期的創作實踐中, 嘗試以表演裝置的形式連結我們熟悉的生活經驗,試圖產生某種特有的週期、關係、儀式、對話、空間與事件⋯。其作品的基礎建立在我們對於日常狀態的感知,試圖打破展演的形式與既定的觀眾與演出者之間的關係。

過往陳瀅如的創作著眼於民族主義、種族歧視、集體意識等與社會權力結構相關的議題,近年則逐漸聚焦探討人類和宇宙之間的連結。此次介紹的作品《超星鑑定》(Extrastellar Evaluations, 2016)延續她在反烏托邦、陰謀論和藝術史方面的研究,以虛構大陸雷姆利亞(Lemuria)及其居民為發想起點,發展出一系列裝置、繪畫、攝像作品,透過神秘學與天文科學的詮釋與想像,跳脫固有視角及意識型態,重新審視1960、1970年代以來的視覺藝術與社會議題,並反思當今世界的處境與現象。

兩位藝術家此次來美交流,獲得文化部贊助。十月十四日的會議將於亞洲協會美術館進行,十月十五日的會議則轉移至SVA Theater舉辦。活動詳情請見:http://www.acaw.info/?page_id=31620 。

藝術家簡介

    • 何采柔


跨領域藝術家,加州大學國際關係學士,愛荷華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作品曾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北京今日美術館、台灣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館、神戶雙年展、以及亞洲雙年展以及釜山雙年展等展出。自2010年開始戲劇編導工作,創作《206號房》、《四季》及《半透明的》等導演/編劇作品。近期展覽包括: 「無何處-何采柔個展」, 伊通公園, 臺北 (2017), 「半透明的風景-何采柔個展」,霧島之森美術館,鹿兒島 (2016), 「香港巴塞爾博覽會-藝聚空間」,香港 (2017), “所見非所得”,有空間, 深圳 (2017)。

何采柔無論是以繪畫、裝置或影像的方式創作,她的作品總能以局部分解的動作,日常習慣的切片與豐富迷離的光影來呈現⼈與現實之間某種既親密又疏離的緊張關係。而這些獨特而強烈的創作一方面包圍著觀眾,卻又與其保持對峙的狀態,讓日常的片刻成為一到風景或儀式。

    • 陳瀅如


1977年生,舊金山藝術學院行為與錄像藝術研究所畢,目前居住、創作於台灣。其作品從錄像藝術出發,進一步延伸發展至攝影、繪畫與裝置。多次參與國內外重要展覽及影展,包括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2008)、馬德里蘇菲亞王妃藝術中心(2009)、EMAF—歐洲媒體藝術節(2011)、鹿特丹國際影展(2011)、台北雙年展(2012)、上海雙年展(2014)、第66屆柏林影展Forum Expended單元(2016)、第20屆雪梨雙年展及利物浦雙年展(20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