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多棲」Part II 推五位女藝術家聯展 為臺灣月增色升溫

  • 發佈日期:2017-06-07

今年3月紐約臺灣書院推出《多棲:溫柔的產出二部曲》女性藝術家特展獲得很多中外媒體及觀眾肯定,本展第二階段即將於6月16至7月14日在紐約曼哈頓下城區456畫廊登場,此次增添三位臺灣女藝術家王德瑜、陳慧嶠、蔡海如與當地藝術家胡農欣、黃潔宜/Ali Wong聯展,為紐約臺北文化中心臺灣月活動增色升溫,歡迎喜愛藝術的朋友前往觀賞。

《多棲:溫柔的產出二部曲》旨在探討創作者身兼多職的身份,呈現其各自發展出的多棲姿態。策展人臺北國際藝術村經理李依樺在策展時,本人也是孕婦身份,彷彿身體力行實踐女性藝術工作者所需面對的母職角色,她將這項親身參與視為某種藝術行動,在身兼藝術家和藝術行政工作者的同時,更努力成為一位母親。在“多棲”藝術家的各種身份中,母職這個角色是男性所無法企及的。對於創作者而言,這項女性獨有的身份,在經由自身意志所作出了生兒育女或嫁為人妻的選擇後,如此闊張的生命歷練能化作女性藝術家內在的豐沛泉源。

蔡海如在成為人母之後,不同於自我滿足的過往創作模式,逐漸把創作當作拓展自身與外界溝通、連結的介面。2016年因處理公公的收藏品之由,她成立了醞釀已久的海桐藝術中心,在母職、親職等多重角色中,她的目標並不僅止於創作,透過藝術空間的成立,也希望轉化社會與生活中不易碰觸的事物議題。蔡海如此刻因其母職角色而分身乏術,無法親臨展覽現場,她彷彿展出作品〈不.要.要.不〉那般,勇敢地演繹著女性藝術家身兼數職的掙扎和強壯姿態。

經營伊通公園近三十年的陳慧嶠,不滿足於只做藝術家,她也像個母親般同時照顧著許多孩子,除了個人創作的藝術價值,她以一群藝術家的身份成立藝術家自營空間,已然成為她所心繫的責任,而伊通公園在台灣當代藝術發展上,不論是空間特質與藝術內容及其所扮演的批判、討論等精神,則帶來不可抹滅的貢獻。陳慧嶠在藝術創作與行政管理多樣工作間忙碌自得,這樣豐富且平衡的狀態,自然是經過各樣歷練及掙扎所發展出的怡然樣態。她的作品簡潔並帶有個人化的情感,反映的或許是外在世界紛雜後的澄澈內在意識,她所內化的美學直覺,也流利地展現在她所進行的各樣計畫中。

王德瑜是關渡美術館的研究員和大學教師,因工作所需,得以經常接觸其他創作者和人群,並在一次次執行展覽計畫中,獲得多元的養分。有別於獨自創作時的思考面向,當王德瑜在其個人創作上專注於探尋觀者與作品感知的那獨一無二的當下,平日的藝術行政工作巧妙地為她注入愈發充沛的視角,工作時常接觸的”人”和與人切身的感官經驗,自然地在她的作品中發展出特殊的重要性。

任職於紐約皇后美術館的胡農欣,在創作中,她力求表達自己內心對現實世界的體驗與感受。近年來在多民族多文化的紐約長駐,尤其因為在皇后美術館從事社區藝術教育的工作,使農欣的作品由最初以切身經驗出發,表達台灣女性獨自在異鄉的視角和觀察,逐漸轉向對多元文化的關心和學習,不同面向的藝術行政工作,日積月累地擴展了她在藝術創作的角度。本次展出的作品〈胼肢體〉運用畫廊空間裡行政與展場的區域,從生理學的角度呈現身兼藝術家和藝術行政者轉換於雙重角色的挑戰。

於紐約亞洲藝術文獻庫工作的黃潔宜,本身也是位觀念藝術家,並且以兩個身份自居,當藝術家時名為黃潔宜,擔任藝術行政/策展人時名為Ali Wong,以此雙重角色在各項創作中貫徹她的藝術實踐,並於本展中分別由黃潔宜和Ali Wong對同一件作品予以不同的創作方法來呈現。

本展藝術家身兼雙重角色的多職狀態,代表了夢想實行所必需涵蓋的角色及條件,在肯定藝術的同時,也期待溫柔產出的各種姿態,皆能帶來更多面向的思考和不同層面的價值判斷,尤其向這些溫柔的多棲藝術家致敬。

本展由中華民國文化部贊助,駐紐約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與台北國際藝術村共同主辦,特別感謝紐約 inCube Arts藝術中心與美華藝術協會/456畫廊的支持與協辦。

展覽訊息
展覽名稱:「多棲:溫柔的產出二部曲」
展覽時間:2017年6月16日至7月14日,周一至周五下午1時至6時
展出地點:美華藝術協會/456畫廊 (456 Broadway, 3rd Floor, New York, NY 10013, USA)
媒體預覽:6月16日周五下午3-5時
開幕酒會:6月16日週五晚上6-8時
藝術座談:6月21日周三晚上6:30
地點:美國亞洲藝術文獻庫 (43 Remsen Street (Garden Floor) Brooklyn, NY 11201, USA)
新聞聯絡人:駐紐約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蘇介雯秘書oliviasu@moc.gov.tw
網址:tccny.moc.gov.tw 臉書:www.facebook.com/tpec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