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三度打入紐約斐列茲藝術博覽會 其玟畫廊躋身主展區再寫新紀錄

  • 發佈日期:2017-05-03

第六屆紐約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New York)訂於2017年5月5日至7日在曼哈頓蘭德島公園(Randall’s Island Park)舉行,台灣唯一、也是連續三年通取得參展資格的其玟畫廊(Chi-Wen Gallery),今年將推出藝術家張乾琦及陳瀅如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度參展的其玟畫廊,今年從標榜年輕、實驗性的「焦點」展區(Focus)首度躋身主展區(Main Section),在台灣畫廊界寫下另一項新紀錄。
斐列茲藝術博覽會為極具指標之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2003年於倫敦成立後,每年10月於倫敦攝政公園舉辦(稱為Frieze London),且有德意志銀行、卡地亞當代藝術中心、英國為報等集團贊助支持。2012年該博覽會首度跨越北大西洋,開辦紐約斐列茲,且自此成為紐約春季藝術界指標盛事。
享譽國際的攝影家張乾琦一直是其玟藝廊打入藝術博覽會的前鋒主力,今年亦不例外。一直以攝影作品廣為人知的他,近年進一步將動態影像、聲音融入作品,為作品增添新的面貌及可能。此次展出最新作品《非戰之戰》(The War That Never Was, 2017),藝術家以訪談形式與出生於冷戰時期的母親對話。張母生於1938年,結婚後定居在台灣中部一處貧瘠山區,一生只為基本生存及養育五個孩子而活,發生在村落之外的重大國際歷史事件,乃至在台灣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對她都未產生太大的影響。在這部作品中,藝術家化身採訪者,母親則為受訪者,訪談從母親年輕至暮年依序展開,冷戰期間的歷史事件則作為另一條時空線索,隨時間推進交織呈現。影片中搭配真實的音景,新舊時空交錯、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藝術家在配樂中並引用首創「冷戰」(Cold War)一詞的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45文章《你與原子彈》(You and the Atomic Bomb)。
今年的展出陣容中多了一位生力軍—陳瀅如。過往陳瀅如的創作著眼於民族主義、種族歧視、集體意識等與社會權力結構相關的議題,近年則逐漸聚焦探討人類和宇宙之間的連結。此次展出的作品《超星鑑定》(Extrastellar Evaluations, 2016)延續她在反烏托邦、陰謀論和藝術史方面的研究,以虛構大陸雷姆利亞(Lemuria)及其居民為發想起點,發展出一系列裝置、繪畫、攝像作品,透過神秘學與天文科學的詮釋與想像,跳脫固有視角即意識型態,重新審視1960、1970年代以來的視覺藝術與社會議題,並反思當今世界的處境與現象。
本年博覽會將於5月5日至7日期間舉行,大會安排之交通方式以渡輪及巴士為主,有興趣入場參觀者,建議先上網訂購入場及交通票券(https://frieze.com/fairs/frieze-new-york)。

參展藝術家簡介
張乾琦(Chien-Chi Chang)
1961年生於台中,1990年取得印地安那大學碩士學位,目前居住及創作於奧地利格拉茲和台北。1991年於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及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展開紀實攝影生涯,2001年成為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會員。
張的作品呈現一貫的人到關懷與對社會不公不義的批判,代表作《鍊》(The Chain, 1993-99)是一系列真人大小的肖像攝影,被攝者是一被非法鍊在一起的精神病患,曾於威尼斯雙年展及聖保羅雙年展展出。《我願意》(I do I do I do, 2001)是對台灣婚紗攝影業的深思;《囍》(Double Happiness, 2004-11)映照的是被販售到台灣的越南新娘。1992年展開的”China Town”紀錄紐約唐人街的福建福州移民,以及他們留守在家鄉的妻小,該作品曾於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及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展出。2007年張乾琦與一群北韓逃亡者從中國東北逃往泰國,完成紀錄逃亡過程的作品《脫北者》(Escape From North Korea, 2007-11),張並獲頒加拿大AnthropoGraphia Award人權攝影獎。

陳瀅如(Yin-Ju Chen)
1977年生,舊金山藝術學院行為與錄像藝術研究所畢,目前居住、創作於台灣。其作品從錄像藝術出發,進一步延伸發展至攝影、繪畫與裝置。多次參與國內外重要展覽及影展,包括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2008)、馬德里蘇菲亞王妃藝術中心(2009)、EMAF—歐洲媒體藝術節(2011)、鹿特丹國際影展(2011)、台北雙年展(2012)、上海雙年展(2014)、第66屆柏林影展Forum Expended單元(2016)、第20屆雪梨雙年展及利物浦雙年展(20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