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港中新銳藝術家笑看現代生活 「嫑緊張」九月拉瑪瑪藝術中心幽默登場

  • 發佈日期:2016-09-02

《嫑緊張》(No Cause for Alarm)由台灣策展人陳韋晴與香港策展人郭瑛共同策劃,聚焦台灣、香港與中國三地共11位藝術家:程展緯、周育正、黃彥穎、梁御東、宋拓、蘇育賢、鄧國騫、崔廣宇、王鼎曄、葉建邦、致穎等人創作,由拉瑪瑪藝術中心與inCube Arts藝術中心共同主辦,獲中華民國文化部、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贊助,展出於美國紐約最負盛名、最有歷史、最具活力的「拉瑪瑪實驗劇場」(La MaMa Experimental Theatre)附屬機構La MaMa Galleria藝術中心,本展為該中心自創辦以來首次匯聚最多亞洲藝術家創作之展覽。

本展以《嫑緊張》為題,探索都市居民免除不了的緊張情緒。「嫑緊張」具有緩衝、安慰意圖和目的,希望譲人停一停、想一想那些大多時候沒有合理解釋的事件與狀態,試圖尋找一個可能的協調方案,因為我們所重視的是解除警報的可能性而不是事實本身。「事實」是一種時地人不斷變化、已發生、不能掌握也無法掌握的狀態,但「可能性」是一個有待開發的狀態、潛在無限,這也是現下生存的一個概念,對應的是生活中種種荒誕、難以撼動的現實。參展藝術家聚焦活在當下此時此刻的感應,探索現代生活的幽處,提出繁榮表現下的矛盾與荒誕。對此,他們不以悲觀或譏諷姿態看待,反而是以詼諧、幽默的角度反思與轉化。唯有沒預設的立埸才能引發更多別於常䙿的想法,從而拷問現實的可信性,以探索現實的其他可能性。

生存於歪斜的社會結構中,那些無可避免的現成意義,無論是高調或消沉的抵抗,都是對自身存在感的回應方式。那些在不適當的場合、說著不適當的話,面對任何機制總是有不同解讀的創作者們,藉由自身角度,提出對現下生活中每日上演的劇碼、詭異、無厘頭對話與敘事的不同解析,以及他們自身不斷摸索著的藝術生態的本質為何等質問,詼諧的態度接受事實亦是一種共存方式。

幾位藝術家以不同角度探討行動介入社會的可行方法,以社會實驗行為探索都市環境與當代生活的邊界,試圖揭露日常生活中的慣性思維如何影響大眾行為與思考模式。崔廣宇(TSUI Kuang-Yu)錄像作品《城市按摩:美麗的髒泡泡》(Rubbing the City: Beautiful Dirty Bubble)利用公車排氣來驅動泡泡機,將這些不完美、包覆著污染環境的廢氣轉化成夢幻的氣泡,一場短暫美麗、迅速破滅的街頭泡泡秀,透過象徵性的對比檢視著被漂亮說詞包覆的生活系統下,還有哪些能夠撫觸現實還能懷抱想像的生存驅動力,該如何創造自己與現下生活系統的關係。致穎(Musquiqui Chihying)雙頻道錄像《慢跑》(The Jog)則提出對生活系統與社會規範的反向抗衡,不論是在健身房 “慢跑” 或是在超市 “購物”,這都是城市生活中極為普遍的活動,在現代化的超市系統中,商品輸送帶的方向暗示了消費活動的目的與運動的終點,於輸送帶上的反方向奔跑則形成了對資本運作的抗衡。宋拓的創作大多來自他對現下生活中各種權力系統與其日常結構的取樣與觀察,以戲謔、揶揄的方式提出辯證、又尷尬又幽默,令人會心一笑的視角。錄影裝置《誰是最可愛的人》靈感來自1951年魏巍出版的同名文章,文中表現了抗美援朝時期人民志願軍令人可敬可親的形象;影片中一群中國海軍挑戰乘坐雲霄飛車,勇敢的軍人在高速刺激的飛車上是否依然勇敢與鎮定? 我們或許可以在特寫照片中找出最可愛的人。

蘇育賢(SU Yu-Hsien)錄像裝置《鳳珠》(hong-zhu)來自他受邀參加「美麗新世界-台南運河藝術節」(Beautiful New Horizon Tainan Canal Festival)的委任製作,他和從事資源回收的陳鳳珠女士共同將回收車上的回收物堆至得以負載的最大值,最終將所有物件丟入運河,河中漂浮的回收物小島與主辦方推動城市文化、期望人們看到運河未來美好的想像形成明顯反差,「物件」的價值經不同人之手產生了不同可能,可以是進入回收廠、亦可能進入了美術館。 慣以戲謔荒謬的行動演出探討當下生活議題的程展緯(Luke CHING Chin Wai)多年來在藝術家與城市觀察者這雙重角色之間游走,他以獨特的論述系統加上個人的幽默風格,回應政治與文化的衝擊,並予以提問。他於2013年獲得保全人員認證,兼職於大小公營、私營機構,透過自發觀察的實踐,試圖重建一個現實與概念共存的都會生活方式。

不同形式的拼貼實踐,能夠拼湊出不同的社會結構與觀察視角,拼湊出一個事實、一樁陰謀、一齣鬧劇,又或是一個未來想像。周育正(CHOU Yu-Cheng)的創作實踐中,透過機制、藝術史、自傳等議題不斷地探究現代性的演繹。參展作品《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二》演繹個人於社交環境中不斷循環的心理情境,在冗長的作品詞彙中思考情感、物件與場域的關聯,以及資本主義下的經濟與社會現況是一種受控下的亂象,一個設計好的體制與詭計。梁御東(Ocean LEUNG)的創作探索藝術與社會之間相互操縱、既弔詭又矛盾的關係。他將街道上政府廣宣海報重新剪輯與排列,影射成各式常見商品,試圖透過藝術實踐挑戰權威的政治導致階層分化的現實。葉建邦(YIP Kin Bon )裝置《喬曉陽於2013年3月24日的演講》由250張剪報組成,篡改與剪輯報紙上刊登的政治演講語句,創造了新的敘事與某些潛伏的陰謀,不全的句子揭示了語言的想像力量。王鼎曄(Wang Ding-Yeh)《電擊肖像》(Portrait under Electric Shock)與《瘋狂電擊 - 中華民國國旗歌》(Madness electric shock - Flag song)提出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麻痺狀態,在國家規範下所唱詠的升旗歌曲宛如一種集體的麻醉行為,緩慢地無意識行徑,不自然、不自覺地前進;試圖探討社會無意識的行為狀態,抽搐、痙攣般的長期上演著。黃彥穎(HUNAG Yen ying)兩件立體作品為亞洲文化中常見物件,具常規展示功能,《Your 20th century tree》看似亞洲常見的桌上盆栽,實為爆炸雲,藉此諷刺戰爭其實是掌權者的裝飾品;另一件作品《國》(islands)則是一幅橫刻匾額,顛覆匾額書寫形式,當「國」躺著時,國不像國,反像是座島嶼或是一張想像的烏托邦地圖;當意義與形式改變,符號轉化、身份轉換,不斷的轉折之間生產出多重思想運動的可能。同樣操弄日常物件的可能想像,鄧國騫(TANG Kwok Hin)特製精美的透明手提箱中裝滿容易辨識、常見的文件與物件,隨著他的旅行途徑從香港至紐約,紀錄機場通關與沿途的互動,審視藝術與生活的距離。

主辦單位: 紐約拉瑪瑪藝術中心(La MaMa Galleria)、紐約inCube Arts藝術中心
指導單位:中華民國文化部、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
贊助單位: Asia Art Archive in America, Hong Kong Trade and Economic Office (New York), Arts Development Fund of the Home Affairs Bureau,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特別感謝:Art Issue Projects, Brooklyn Artist Studio, Chi-Wen Gallery, Double Square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