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今年選送到紐約知名藝術機構ISCP駐村的藝術家許雁婷、王佩瑄,將透過4月27、28兩天的「開放工作室」活動,與30幾位國際藝術家共同呈現最新創作。許雁婷將運用回收物打造聲音裝置,並進行現場聲音演出;王佩瑄則將透過裝置,勾勒她對人和移動、疆界、空間等之間微妙的關係。
在這次開放工作室活動中,許雁婷將以新作搭配舊作方式呈現。新作品是駐村以來持續實驗進行中的計畫,暫名為「循環/再生」(Cycle/Recycle)。她以回收物件同時作為揚聲器同及音源,讓聲音在這些可回收物件中形成一個循環系統,聲音也變成可回收系統。另外,因物件質材不同,同樣的聲音透過不同物件傳遞,產生了不同的聲效,參觀者可以遊走在不同物件之間,聆聽聲音的改變,隨著人與物件的距離變化,也能感受到旋律不斷演變的奧妙。
這次開放工作室使用的可回收物件,是許雁婷從日常生活中、ISCP建築內及周遭、路邊撿拾而來。「循環/再生」想要探索的是「存在與消逝」,這個的概念也是藝術家這幾年持續透過不同計畫探索的主軸。
此外,預計展出的舊作,包括2017年在兩廳院「女節」(Taiwan Women Theatre Festival )中推出的作品《化物氏》的音景。(「女節」每四年舉辦一次,集結女性表演工作者共同演出;《化物氏》由許雁婷擔綱聲音創作,與王詩琪楊凱婷共同合作),劇中演員化身成為洗衣間裡不同廠牌的洗衣機,表現出洗衣機工作時的心情與狀態。另有其它舊作也將一併展出,希望呈現過去到現在聲音創作上的幾種不同取徑。
另一位藝術新秀王佩瑄則將展出現地製作中的雕塑與裝置作品。取材自身家族成員移民美國、來回台灣間的移動狀態,以影像、孩童畫作、自身與家人間的親密生活經驗為衍生,利用改造的現成物、化工材料、有機材質等,塑造出一系列相互參照、具有瞬時性的「類素描」雕塑與裝置,堆疊成地景般的空間。
藝術家簡介
許雁婷
聲音工作者。關注聲音蘊涵的文化脈絡,探索聲音與生活、環境、族群文化的連結關係,聲音如何造就我們對周遭世界的體認。主要以田野錄音素材從事聲音紀錄片及音景創作等,亦以聲音設計與舞蹈多有合作。近期研究興趣與創作核心從聲音的敘事性及想像出發。
王佩瑄
畢業於明尼蘇達州麥克萊斯特學院(Macalester College),於密西根州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獲得藝術創作碩士。創作主要圍繞移動與邊界:思索疆界的重疊與模糊性,以及促使主體從某空間遷徙到另一個空間的力量。這類調查可以採取跨國敘事的方式,與居住在城市景觀邊陲地帶的移動者合作,或者體現一種親密的內在故事情節,勾勒身為穿梭時空的移動者,其情感面與理智面的交界與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