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策展人柯念璞、藝術家吳建興、李穎軍、美國駐村發表階段成果 體驗疫情後正常生活下的紐約

  • 發佈日期:2022-04-26

正在紐約駐村的台灣策展人柯念璞、藝術家李穎軍及吳建興參加紐約布魯克林區「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s)活動,發表駐村創作階段性成果。經文化部選送補助到紐約,三位藝術家體驗疫情後正常生活下的紐約。因疫情停辦兩年實體活動的Dumbo開放工作室,4月23至24日兩天活動熱鬧非凡,熙來人往,吸引喜愛藝術的紐約客前往參觀。

柯念璞和李穎軍從4月起在紐約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駐村,與同期間來自38國28位的駐村藝術家一起參與為期兩天的開放工作室活動。

柯念璞在開放工作室中展示原住民自治運動領袖高一生(1908-1954年)的相關文獻資料,這是她長期關注的議題,此次帶來紐約已引起紐約視覺藝術學府New School策展人的關注和興趣。柯念璞表示,紐約非常自由、開放,很多議題的接受度都很高。駐村單位ISCP定時安排的參訪,讓她能夠快速地認識重要單位和策展人,有助建立未來合作與聯繫。

李穎軍創作方式結合傳統玻璃工藝與當代藝術,目前專注以錄像作品為主,拍攝玻璃現象與狀態,置入故事元素與效果以呈現她的「情慾流動」作品主題。她找到吹製玻璃和製作手工霓虹燈的Brooklyn Glass專業工作坊,在駐村空間完成作品的拼接和實驗。此外,她也將研究範圍延伸到曼哈頓華埠歷史和亞洲女性邊緣化的議題,拜訪了曼哈頓下城的華人博物館,期望參與協助博物館文物修復,透過實際工作了解其豐富歷史。

吳建興3月中抵達紐約開始在三角藝術協會駐村,趕在開放工作室前,完成現地製作的作品《Local Brew-One Beer One Friend 》。他找到布魯克林當地釀酒廠以台灣啤酒配方釀製啤酒,以「一瓶啤酒交一位朋友」的創作理念,期待以酒會友,展開不一樣的創作生涯。吳建興現場特別展出從台灣帶來的鋼刀裝置作品,經由三角藝術協會的安排,與紐約重要的策展人對談。吳建興說,策展人的提問與世界的發展情勢緊密結合,也挑戰自己重新思考議題和應對方式。他發現許多在地的紐約藝術家也會爭取駐村機會,因為駐村是一種切入藝術圈核心的途徑。

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於4月23日開放工作室日當天拜訪藝術家,並拜會ISCP總監蘇珊‧哈波古德(Susan Hapgood)、駐村經理亞莉森‧郭(Alison Kuo)以及三角藝術協會總監諾麻‧ 班衛(Nova Benway)。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表示,紐約經過2年疫情下藝文活動幾乎停滯,這次看到兩個同在布魯克林區的駐村單位不約而同再度舉辦開放工作室日,當天也看到人流穿梭在各個工作室間,明顯感覺到觀眾回來了。駐村單位表示,目前各類駐村活動,例如拜會藝文機構拜會、和策展人面談機會等都恢復舉行,藝術家也主動來聯繫並參訪有興趣的藝文機構,對駐村藝術家的創作實質幫助很大。

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The International Studio & Curatorial Program)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區,創立於1994年,是紐約市知名的非營利當代藝術駐村機構,迄今已接待1,400名85國的全球新銳藝術家及策展人。2020年因紐約疫情之後曾一度閉館,現已全面恢復駐村活動,協助駐村者建立專業發展網絡。文化部自2006年開始駐村合作計畫,迄今已有50位台灣藝術家曾駐村。

紐約三角藝術協會(Triangle Arts Association)是1982年創立的視覺藝術駐村機構,地點位於布魯克林藝文新興區,提供藝術家進駐、舉辦工作坊、展覽、公共活動等,打造藝術家駐村共學的生態系環境。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自2018年開始駐村合作計畫。

【藝術家 吳建興】
吳建興生於台灣南投埔里,現於台北生活、工作。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後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學位。他的作品橫跨繪畫、複合媒材、空間裝置、錄像、雕塑,和行為藝術,他善用日常物件來探討這些物件的外在型態與內在能量,兩者之間的轉換與存續上的可能性。早期作品從對於「家」所建構的人際網與價值體系的省察作為主要創作理念,也透過藝術的表現手法試圖從找到台灣產業結構的轉變以及家庭事業受產業轉型所影響兩者之間的關聯性,也希望而為這些逐漸式微、凋零的產業找到新的發聲權,讓它們能在其他領域被看見、被關注。同時,將上述兩段「生命史」與「產業史」交疊的意象,見證台灣現代化與產業變遷的歷程:從農業、加工業到電子業;從家庭工廠到產業外移一路的轉變。

【藝術家李穎軍】
李穎軍畢業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及紐約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畢業後曾任職於藝廊,日本金澤Factory Zoomer玻璃工房以及松菸誠品坤水晶,獲錄取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玻璃研究所並獲得全額獎學金。創作方式為結合傳統玻璃工藝與當代藝術,透過玻璃的材質特性來探討酷兒理論等議題,作品以雕塑、裝置和影像多媒材為主。

【策展⼈柯念璞】
柯念璞曾任職於高雄市立美術館擔任助理策展⼈,策畫多項重要展覽計畫,包含《泛.南.島藝術祭》(2021)、《 ⿊盒——幻 魅於形:湯尼・奧斯勒 Tony Oursler: Black Box》(2021) 、《 太陽雨:1980年代⾄今的東 南亞當代藝術 》 (2019) 、《靈魂的墓穴、神廟、機器與⾃我》 (2018)、《旗、越境者と無法地帯 》(2016,⽇本東京 Tokyo Wonder Site)、《家國 之外—原鄉裡的異鄉⼈,台南齁空間》(2015)、《逆棲—都市邊緣的對話與重建:香港、⼤阪與台灣 三地聯展》(2013,台北鳳甲美術館)。其中2018年於⾼美館所策畫之典藏主題展《靈魂的墓穴、神 廟、機器與⾃我》,獲得第⼗七屆台新藝術獎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