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張恩滿藝術家工作坊 以料理串聯文化交流

  • 發佈日期:2023-10-13

/001/Upload/482/relpic/10796/181885/235e3841-f5ee-4bf8-a710-d80f6163639e.jpg


臺灣藝術家張恩滿10月11日在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亞洲藝術文獻庫美國分部(Asia Art Archive in America)舉辦「蝸牛樂園」藝術家工作坊,邀請參加者現場製作及品嘗排灣族的傳統美食「吉拿富」(cinavu),介紹蝸牛系列作品並討論排灣族小米的飲食文化,利用在紐約墨西哥超市取得的食材結合臺灣帶來的珍貴小米,以料理串聯國際文化交流。亞洲藝術文獻庫董事會主席杜柏貞(Jane DeBevoise)開場介紹工作坊主持人柯念璞及藝術家張恩滿,感謝與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布魯克林鐵路(Brooklyn Rail)的合作,共同舉辦工作坊。


在張恩滿的帶領下,邀請參加者以紐約當地食材、蝸牛及小米,包裹製作排灣族美食吉拿富。她找到墨西哥香草植物epazote及玉米葉替代台灣部落的「假酸漿葉」,製作出來的吉拿富似與墨西哥粽(Tamale)異曲同工。張恩滿特別帶來部落種植的小米到紐約,邀請觀眾用手觸摸小米的顆粒感。她喜歡就地取材找到相近口味的食材,傳達文化交流與互通有無的意象。


張恩滿說,非洲大蝸牛源自東非,在日治期間以食用養殖為目的從新加坡引進臺灣,名列世界百大入侵物種。蝸牛系列作品始於母親的啟發,由於母親雨天都會出門撿蝸牛,加以處理後分裝給孩子們製作料理,她也曾嘗試用表演形式模仿母親處理蝸牛的過程。自己成長於都市,在10年前回到部落尋根後受到衝擊,開始以錄像紀錄族人做蝸牛料理的方式。對於研究非洲大蝸牛遷徙路徑相當著迷,張恩滿笑稱「這很像帝國主義擴張的途徑,蝸牛走過留下的黏液,也像殖民留下的痕跡」。張恩滿也向觀眾介紹今年6月受邀參加德國卡塞爾文件展(Kassel documenta)作品《蝸牛的漂浮系統》,她用「想像中的船」表達航海路徑、蝸牛等概念。透過「蝸牛樂園」系列作品,張恩滿也探討了臺灣的歷史及其與全球地緣政治的關係。


張恩滿的《蝸牛樂園》目前在紐約布魯克林新創基地工業城(Industry City)舉辦的《齊唱 - 潮浪之間》(Singing in Unison, Part 8: Between Waves)展出,展覽由策展人柯念璞策畫,邀請17位亞洲及太平洋島嶼藝術家作品,其中包括張恩滿、劉玗、王虹凱、陳瀅如、蘇郁心等5位臺灣當代創作者,以裝置、錄像及聲音作品,對於亞洲戰爭歷史、島嶼、性別政治,反思生態主義與跨國洋流文化,展覽即日起至2024年1月12日。


《齊唱 - 潮浪之間》(Singing in Unison, Part 8: Between Waves)

展出地點:工業城(Industry City)(900 Third Avenue, Brooklyn, NY 11232)

展出時間:2023年10月7日-2024年1月12日|免費入場

          週二至週日|11:00am - 6:00 pm



藝術家介紹

張恩滿在影像、雕塑和計畫性創作之間工作。長期關注臺灣原住民族如何在不可逆的現代化進程中協調和處理其自身於文化、社會及基本生存之間的狀態,並以此基礎去挖掘缺失的歷史、以及外推廓繪世界的樣貌,寄望發掘藝術可以去轉化的力量。曾於臺北、溫哥華、洛杉磯舉辦個展,作品曾於龐畢度中心COSMOPOLIS #2、新加坡雙年展、加德滿都三年展、第15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等國際大型展會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