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25週年臺灣當代精選電影展,將於10月20日、22日與紐約表演藝術圖書館合作放映臺灣導演陳芯宜的藝術家紀錄片《山靈》及《如果耳朵有開關》。陳芯宜本人將親自出席映後座談,與紐約觀眾分享她如何透過紀錄片的拍攝,探問藝術家創作的本質。
陳芯宜導演曾為舞踏、竹編裝置、聲響藝術等各領域藝術家拍攝一系列紀錄片,她比喻,「藝術品很像一陣煙,我們看到煙的形狀,但我很想知道藝術家如何生火,那個生火的過程到底是什麼,怎樣找到火種然後生出這樣的煙?」正是對於藝術家如何創作的好奇,讓她走上長達十年的拍攝之路,而本次紐約表演藝術圖書館特地選映她的兩部紀錄片《山靈》及《如果耳朵有開關》,希望讓紐約觀眾看到臺灣藝術家獨特的創作世界。
《山靈》記錄的是被稱為「從山裡走出的」臺灣裝置藝術家王文志,他擅用竹、藤、原木等自然材質進行大型公共藝術創作,藉由純手工與集體工作的創作方式,編織構築巨大的空間,讓人們進入其中。本片跟隨他的腳步,完整呈現其作品與理念,無論是他進入深山採藤採竹子、如原始編織巢穴般的創作過程,或遠赴日本新潟、小豆島受邀發表創作等,都體現出藝術家對生命的哲思、對土地山林的熱情,以及藝術創作與心靈探索的關係。
另《如果耳朵有開關》則從「不想看可以閉眼睛,不想聽卻沒辦法關掉耳朵」的概念出發,記錄臺灣聲響領域十多年來一直活躍於聲音藝術創作、卻鮮少被主流關注的聲音藝術家Dino、王福瑞、林其蔚。有別於單純以畫面記錄真實的一般紀錄片,陳芯宜導演在片中運用影像與聲音這兩種不同媒材之間的轉換與混搭,不但帶領觀眾領略聲音藝術家對於聲音創作的思考,也同時傳達出拍攝者(電影導演)與被攝者(藝術家)追求藝術的內在對話。
紐文中心表示,陳芯宜導演從事影像創作多年,無論是她的紀錄片或劇情片,皆傳達對於時下社會環境的長期觀察,以及人物角色、生活處境的深刻刻劃。過去她曾以《流浪神狗人》、《我叫阿銘啦》等作品獲得柏林影展、金馬獎等國內外影展肯定,也拍攝過無垢舞蹈劇團的《行者》等一系列藝術家紀錄片,是臺灣影壇近年最受矚目的導演之一。紐約表藝圖書館本次放映的紀錄片《山靈》與《如果耳朵有開關》為首次在紐約公映。
電影放映場次:
《山靈》(Mountain Spirits)
時間:2016年10月20日下午6時 [*陳芯宜導演出席映後座談]
地點:紐約表演藝術圖書館3樓視聽室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40 Lincoln Center Plaza, New York, 3 Floor Screening Room)
片長:68分鐘(中文發音,英文字幕)
[免費入場,免預約,先到先入場]
《如果我的耳朵有開關》(Ears Switched Off and On)
時間:2016年10月22日下午2時30分 [*陳芯宜導演出席映後座談]
地點:紐約公共表演藝術圖書館3樓視聽室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40 Lincoln Center Plaza, New York, 3 Floor Screening Room)
片長:93分鐘(中文發音,英文字幕)
[免費入場,免預約,先到先入場]
陳芯宜導演專訪報導:
《放映週報》第502期(2015年4月9日)「放映頭條」〈
如果作品是煙,火如何升起?陳芯宜的藝術與社運影像實踐〉。
《放映週報》第449期(2014年3月10日)「焦點影評」〈《
如果耳朵有開關》──位在他處的現場〉。
藝術家簡介:《山靈》裝置藝術家 王文志
王文志為臺灣知名當代藝術家,以竹編藝術聞名。其作品展現獨特視野,以其熟悉的手工感官及勞動生命等內容,置入於當代藝術中。他用自發、直觀的方式創作,從誕生的土地上汲取養分,發揮出源源不絕的能量。竹材為其重要的創作媒材,他巧妙地利用其彈性與強度,交織出如繪畫、如景觀設計、也如建築的大型雕塑。不僅蘊含亞洲文化的意象,也創造出與觀眾心靈對話的空間。
如同從土地中長出的竹子,王文志的作品散發土地原生產出的氣息。例如2009年水土藝術祭作品《在水一方》,王文志在城市中創造了一個自然的宇宙,拉出了內外空間的反差。又如2010年的《小豆島之家》,夜晚微光從作品的細縫鑽出,似燈塔般守護著當地居民。
而「集體參與」也是王文志創作的特色,過程中他將家人、職人、義工們帶進創作的各個環節中,一同編織建立藝術作品。當觀眾進入作品時,透過竹編的細縫,可以感受到夜晚、白天、陽光、空氣、與雨水,流入人們的毛細孔中,像是被母親擁抱般地溫暖。也如同在天地中洗塵忘俗,進入一場身心沉澱的儀式。
《如果耳朵有開關》
聲音藝術家 Dino(廖銘和)
早期混跡於各龐克場,曾為夾子團員bass手,龐克、工業、古琴、電音為其幾種最愛的音樂,其創作因長期使用類比輸出噪音而獨樹一格。
聲音藝術家 王福瑞
臺灣早期重要的前衛數位藝術以及聲音藝術家兼策展人,帶領臺灣聲音藝術進入新的領域與發展,1993年以先鋒之姿成立臺灣第一個實驗音樂廠牌和出版刊物「Noise」,2000年加入臺灣媒體藝術發展中少數以互動為主的的創作實驗團體「在地實驗」,並推動國際「異響/Bias」聲音藝術展與「臺北數位藝術獎」聲音藝術類別。曾工作於北藝大科技藝術中心以及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並策劃多場相關展覽與活動,包含2008年至2012年的「超響」聲音藝術節與2007年至2009年的「臺北數位藝術節」。2015年與藝術家盧藝成立「響相工作室」,持續推動海內外聲音藝術相關展覽與表演以及工作坊,以創新實驗性的聲音為主要概念,執行聲音藝術的相關創作與推廣計畫。
聲音藝術家 林其蔚
臺灣聲響藝術的先鋒,也是90年代以來參與臺灣另翼文化的中堅份子。從90年代開始即投入開發聲響實驗,為噪音團體「零與聲音解放組織」中的一員,並結合身體行動、行為表演探索感官、意識的極限,與嘗試開發新的知覺模式。他對於聲音物理與身體反應之間的研究興趣,結合了對生活、社會體制與文化層面的觀察,作品中總能運用二者呈現交互指涉的意涵。其創作運用多樣化的媒材,從身體到頻率、文件裝置、影音媒體和實驗影片拍攝,並將這些都視為「生命的雕塑」,他實踐生活就是創作,而創作也就是他的生活。除聲音、裝置等個人創作,還曾主辦過「破爛節」(1994)、「後工業藝術祭」(1995)、「裂獸之歌」 (2002)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