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流溢鄉情--臺灣水彩的人文風景暨臺日水彩的淵源」

  • 發佈日期:2015-07-01

「流溢鄉情--臺灣水彩的人文風景暨臺日水彩的淵源」水彩畫展,是由中華民國文化部指導與贊助,駐紐約辦事處台北文化中心主辦,紐約天理文化中心合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執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與「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協辦,自7月6日起至31日在紐約天理文化中心(Tenri Cultural Center in New York)展出。本展覽回顧近100年臺灣水彩畫的發展歷史,展出作品包括1906年來臺教授水彩的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Ishikawa Kinnichiro)與臺灣前輩大師馬白水、席德進、藍蔭鼎等等,這些原藏於台灣美術館與私人收藏家的原作真跡,首次遠渡海外展出;加上台灣當代實力派水彩畫家作品,幅幅精彩,且珍貴少見。7月9日(四)下午6時30分至8時30分,將在紐約天理文化中心(43 West 13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11)舉辦作品預覽暨開幕式,欲參加展覽開幕式,請事先報名,報名請按這裏。

台灣的歷史,兼受不同殖民時期影響,文化或匯聚或覆蓋,豐富多元。臺灣的美術發展,初期以水彩寫生取景的方式創作,水彩畫家在這塊土地上寄情鄉土與人文,成為普遍的現象,石川欽一郎的《臺灣次高山》、馬白水的《阿里山火車》、席德進的《岸》、藍蔭鼎的《養鴨人家》,回顧幾位前輩大師對臺灣人文風景的真情表現,幅幅精彩佳作,令人敬仰。七零年代鄉土藝術的運動熱潮對人文及風景的觀點的確產生很大影響,讓當時很多青壯輩藝術家再次對這塊土地的濃郁「鄉情」歌頌,至今依然迷戀!

本展回顧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Ishikawa Kinnichiro)與臺灣前輩大師馬白水、席德進、藍蔭鼎、李澤藩等對臺灣水彩藝術發展的影響,並展示七零年代「黃金時期」代表藝術家的昔今作品對照,探討其語彙或風格的轉換;揭示當今「第二次水彩黃金時期」新秀畫家作品面貌,比較分析前後黃金時期代表畫家作品的差異,期望真實呈現百年來臺灣「流溢鄉情」的水彩藝術。

展覽訊息

展覽名稱:「流溢鄉情--臺灣水彩的人文風景暨臺日水彩的淵源」

展出地點:紐約天理文化中心

展覽日期:2015年7月6日 至31日

展場地址:43 West 13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11

參觀時間:周一至周四中午12時至下午6時;周六上午10時至下午3時

參展藝術家名單(按照出生年排列):

石川欽一郎 (1871 - 1945)

藍蔭鼎 (1903 - 1979)

楊啟東 (1906 - 2003)

馬白水 (1909 - 2003)

李澤藩 (1907 - 1989)

曾景文 (1911 - 2000)

李仲生 (1912 - 1984)

劉其偉 (1912 - 2002)

蕭如松 (1922 -1992)

席德進 (1923 -1981)

沈國仁 (1924 -)

鄧國清 (1931 -)

李焜培 (1933 - 2012)

陳明善 (1933 -)

羅慧明 (1933 -)

顧炳星 (1941-)

梁丹卉 (1948 -)

郭明福 (1950 -)

陳東元 (1953 -)

謝明錩 (1955 -)

洪東標 (1955 -)

黃銘祝 (1956 -)

楊恩生 (1956 -)

西園合泉 (1960 -)

黃進龍 (1963 -)

永山裕子 (1963 -)

程振文 (1964 -)

林毓修 (1967 -)

簡忠威 (1968 -)

吳冠德 (1979 -)

林經哲 (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