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寶藏巖泡茶照相館:第五階段:勘誤 — 葉偉立與吳語心之個人與合作作品

  • 發佈日期:2008-08-20

2008年7月25日至8月31日
客座策展人: 鄭慧華
贊助單位: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台北文化中心,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展覽日期: 7. 25- 8. 31, 2008

開幕酒會: 星期五, 7. 25, 8pm
*特別開放: 星期日, 8. 31, 12-5pm, 溫哥華台灣文化節聯合活動 (Taiwanese Cultural Festival)

藝術家講座: 星期三, 7. 30th, 8-10pm
溫哥華亞洲當代藝術國際中心(Centre A)
Tuesday - Saturday 11:00 -18:00
Sunday-Monday closed
2 West Hastings, Vancouver, BC, V6B, 1G6
Tel: 604-683-8326  Fax: 604-683-8632 www.centrea.org, info@centrea.org

 

展覽介紹:

〈 寶藏巖泡茶照相館:第五階段:勘誤〉( The Treasure Hill Tea + Photo Project / Phase Five / Oversight )視覺藝術展覽將於7月26日至8月31日,於加拿大溫哥華亞洲當代藝術國際中心(Vancouver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Art / Centre A)展出台灣藝術家葉偉立( Wei-li Yeh )及吳語心(Yu-hsin Wu )的個別及共同創作。展覽內容為兩位藝術家在台北寶藏巖社區進行持續性創作計畫- 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計畫( Treasure Hill Tea + Photo Project / THTP Project)第五階段。展出形式主要包括葉偉立攝影創作與文字,及吳語心拍攝紀錄影片。此系列作品將呈現與反思一地人文地理風貌,也記錄藝術家參與社區改造過程。

 

「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計畫」

2004年開始,由於藝術家陸續進駐,位於台北市南區山坡上,一處被遺忘的邊陲社區再度進入台北市民的感知和記憶之中。這個名為「寶藏巖」(註1)的社區依附在都會邊緣,卻在過去都市發展及現代化過程中被忽略與遺忘。數十年來,它維持著雜亂的違建痕跡,其中居住著數十戶中低階層市民。寶藏巖再度「復甦」及受到關注,是伴隨著都市改革與社區更新計畫而來。其中台北市文化局與都市改革組織(Organization of Urban Re-s, OURs)所進行的實驗性「藝術家進駐計畫」,試圖將社區打造成為文化、藝術、歷史共生園區。

葉偉立於2004年即以駐村藝術家身分進駐寶藏巖,為寶藏巖進駐最久藝術家。至2006年底為止,他進行了四個階段的創作,並且在不同階段和不同的藝術家合作,名為「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計畫」(Treasure Hill Tea + Photo Project / THTP Project)。和一般駐村藝術家的短期駐留不同,葉偉立的「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計畫」是一段長期且持續的投入和創造過程, 對台灣的文化界、關注社區發展的社群展現出了超乎預期的影響力,三年之中累積了龐大且具體的成果,而其所引發的對藝術的社會性的討論也觸及了對現階段文化政策及其視野的重新審視,成為一個獨特且值得深刻探討的案例。

葉偉立主要以攝影與文字為創作媒介,而在「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計畫」四個階段的過程中,他則從一位駐村藝術家的身份轉變成為社區的一份子,在同時是一位攝影創作者的角色之外,也逐步參與和涉入了社區的改造過程。其中,他將廢棄屋舍改造成為提供展示、舉辦活動,並和居民長期互動的空間和場所。至2006年底,在和其他藝術家、學生、社會運動者的共同合作下,「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計畫」的執行已包含了設立一間泡茶館、一座陳放在社區中所收集揀拾的物件的博物館、一間暗房、攝影工作室,以及將一座廢棄屋舍拆除改建成的戶外花園…等空間。葉偉立在這些空間中不定期地舉辦展出、朗誦、討論會和音樂表演等活動。吳語心從第三階段開始加入,以拍攝紀錄片和攝影的方式紀錄社區的轉變,以及藝術家的工作過程。此外,她也參與第四階段〈花園與阿凱夫計畫〉(The Garden and The Archive)中博物館與花園的建造與紀錄。

在溫哥華亞洲當代藝術國際中心的展出,是葉偉立與吳語心在四階段結束並離開寶藏巖後,對過去這一段創作經驗和過程-特別是第四階段-的重新審視與回顧,試圖從「自我」和「地方」所建立的種種關係和認同過程中陳述其經驗和內在的轉變。他們以影像與文字展示出於寶藏巖長期耕耘與努力的成果,並對現階段的都市更新計畫與文化政策提出不同角度的省思與回應。 葉偉立的攝影影像與文字交叉鋪陳「寶藏巖泡茶照相館」這個結合了龐大人力、時間投入的計畫與目的,以及個人面對社會環境、體制時的處境;吳語心則以紀錄影片呈現社區和藝術家之間的互動與計畫發展過程。

2007年初,官方對寶藏巖的整建工程開始,居民與藝術家陸續遷出。最後這段期間,居民、官方、社運者、藝術家不同身份和角色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很大的張力,社區的未來發展和文化政策等議題的辯論和衝突也轉為激烈。而現在寶藏巖社區雖已暫時關閉,然藝術創作者的實踐與紀錄已為地方社區文化的發展、藝術家在當代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藝術能以何種方式產生社會力量等議題留下了更多值得思索的空間。

註1:
寶藏巖位於台北南區都會邊緣山坡上,過去曾是軍事用地,約在60年代,戍守此地的部份軍人及其眷屬開始非法佔用這塊山坡地,自行搭建簡陋房舍,後來來自各處城鄉移民陸續加入,至80年代最多達兩百多戶。由於沒有規畫,寶藏巖一直呈現著有如貧民窟的擁擠雜亂景觀。經過了數十年、幾代人的更迭流動,至2006年底台北市政府將居民遷出整建之前,仍居住著數十戶中低階層市民。80年代至90年代,這個原先是要被強制拆除社區,在文化人士、社會運動者、專家學者長期抗爭與努力下被保存下來 。2004年起,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及都市改革組織(Organization of Urban Re-s,OURs)在寶藏巖開始實施實驗性「藝術家進駐計畫」,試圖將此地轉型成「文化、藝術、歷史的共生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