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藝術家蘇長慶於美國芝加哥MURMURATION藝廊舉辦個展《沉眠之夢》(A Dream Cast in Dormancy),展期自5月3日至24日。展覽呈現攝影、錄像作品與燈箱裝置,聚焦台灣海峽中魷魚漁業所造成的大規模光污染現象,揭示人類夜間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干擾與破壞,延伸批判及反思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的文化想像與視覺操演。
本次展覽《沉眠之夢》以馬祖沿岸夜間出現的「馬祖極光」為背景,深入探討人造燈光技術、地緣政治與自然生態之間的複雜角力。藝術家蘇長慶與台灣暗空協會合作,自2021年開始時到馬祖北竿島展開田野調查,進行為期三年的藝術研究計畫,觀察近海魷魚漁業大量使用綠色LED漁火的現象。
作為跨域藝術家,現居芝加哥的蘇長慶善於運用現成物與時基媒體間的物性對話,梳理日常生活中的人與自然、權力與自由之間的動態關係。他說在馬祖駐地期間,看見被綠光籠罩的海域與島嶼,深刻感受到人類活動對夜間生態的深遠影響。蘇長慶說:「我們無法阻擋這些綠色光線,在夜空裡,我們只能閉上雙眼。」在島上,他看見科技與資本如何滲入夜晚,主導非人類生物的棲息地,更感知到綠光中無形的箝制力量。期待觀眾透過作品,重新思考人與自然共存的可能,辨識光線背後潛藏的控制邏輯,藝術家提出警示:「當光線無所不在時,黑夜將僅存於想像之中。」
本次展覽結合光線、聲響與時基媒體,構築出非線性的敘事場域,使觀者一踏入展場,即置身於綠光籠罩的幽閉世界。作品包含三件燈箱,以8x10彩色大片幅底片直接曝光綠光現象,將光污染對海面的直接印記轉化為藝術形式。此外,以150個太陽能發光鑰匙圈拼組「光污染地圖」,象徵光害如觀光商品一般,被正常化與消費化,呈現人類視覺文化如何被重新訓練,亦反映自然被侵蝕的過程。
策展人Kat Bawden表示:「光污染造成的傷害往往隱形卻巨大。我們無法看見候鳥體內導航系統混亂的瞬間,但在芝加哥的候鳥遷徙季節,每晚平均有約200隻鳥因城市光害而死亡。這提醒我們:地球上的生命彼此交織,卻經常被人類中心主義所忽略。」
展覽開幕之夜吸引逾百人參與,由芝加哥實驗音像團體ASTROMETRICS開場演出。其作品取材自1960年甘迺迪與尼克森總統辯論中的「金門與馬祖」片段,穿插當代美國社會與東亞地緣政治的音像記憶,在聲光交錯中引發觀者深刻共鳴。
《沉眠之夢》由芝加哥藝廊MURMURATION主辦,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贊助。展期自5月3日至24日,展覽閉幕將邀請越南-俄羅斯跨領域藝術家Maya Nguyen進行實驗聲響演出,回應生態創傷、感知空間與身體地景的交織經驗。
展覽資訊
《沉眠之夢》Chang-Ching Su: A Dream Cast in Dormancy
展期:2025年5月3日至24日
地點:MURMURATION,2846 W North Ave, Chicago, IL 60647
開放時間:每週六2 – 6PM,其餘時段可向藝廊預約
展覽官網:https://www.murmur-murmur.com/chang-ching-su
藝術家介紹
蘇長慶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攝影與錄像創作碩士、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組。作為跨域藝術家,他善於運用現成物與時基媒體間的物性對話,梳理日常生活中的人與自然、權力與自由之間的動態關係。其作品於美國芝加哥藝術博覽會、瑞典斯科夫得美術館、韓國水源國際攝影節、臺南國際攝影節等地展出,並於美國聖塔菲藝術中心、芝加哥 CPSLive等地駐村。
藝術家網站:https://www.chang-ching-s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