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術家作品首登芝加哥藝術博覽會(EXPO CHICAGO),4月24日至27日展期四天在芝加哥海軍碼頭展覽場圓滿閉幕。文化部支持下,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與芝加哥藝博會深化合作,不僅第三度支持臺灣策展人參加國際策展人交流計畫,更與鳳甲美術館合作設置臺灣錄像主題館,精彩表現備受矚目。策展人葉佳蓉表示,臺灣藝術家的錄像展出成為藝博會中的沙漠綠洲,獲得不同年齡層、專家與非專家觀眾、藏家與非藏家,給予一致的好評與肯定。
芝加哥藝博會為美國主要的當代藝術展會之一,2023年由斐列茲藝博會(Frieze Art Fair)收購,更添國際影響力。今年共有來自36個國家、93個城市、超過170家藝廊與機構參展。展會同步舉辦策展人會議及館長高峰會為其一大特點,吸引超過200位專業人士參加,促進美術館與藝廊間的專業對話。依據多家藝術媒體報導,整體人流與交易氣氛依舊熱絡,而多筆美術館機構購藏更是交易亮點。
芝加哥藝博會為臺灣錄像主題館安排在「特別計畫」(Special Projects)展出,設置一個獨立黑盒子空間,輪播6支影片,包括陳亮璇《呼吸》、陳瀅如《在對錯之外,有一座花園,我會在那與妳相遇》、許家維《武士與鹿》、劉玗/吳思嶔《Ladies》、吳其育《薄膜史:無主數據》、張徐展《熱帶複眼》。
紐文中心主任張惠君、文化秘書盧筱萱、策展人鳳甲美術館館長葉佳蓉偕同藝術家陳亮璇、吳思嶔,赴芝加哥現地布展,並在展場與觀眾交流互動。駐芝加哥辦事處類延峰總領事前來參觀,邀請駐芝加哥多位各國總領事參與。他肯定參展為臺灣打響名號,有助於臺灣與美國中西部地區的文化交流。
現場觀眾對於臺灣主題館影片內容反應非常熱烈。一位住在芝加哥的居民表示,曾在澳洲看過張徐展的影片就很欣賞,沒想到能再次遇見。來自甘比亞的藝術家表示,臺灣藝術家對於殖民、剝削、帝國等議題討論非常深刻,他雖不清楚臺灣的歷史脈絡,但覺得和臺灣有共同的語言。展期第三天是週六,有很多旅居在芝加哥的臺灣藝術家及留學生齊聚在臺灣主題館,對於臺灣藝術在芝加哥曝光特別興奮和感動。策展人葉佳蓉說,世界的運轉有很多我們無能為力之處,藝術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提供了情感的出口與建立連結。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莊偉慈及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代表臺灣參加國際策展人交流計畫,與來自10國18位國際同儕及全美各地策展人齊聚一堂。今年以「蓋教堂」(Building a Cathedral)為主題,探討文化機構如何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以宏觀視角推動永續發展。
黃姍姍指出,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重要機構策展人直接對話,分享各自機構的特色與展覽理念,創造了豐厚的潛在合作機會,也對未來美術館經營策略帶來啟發。
莊偉慈說,芝加哥有許多獨立藝術空間推動多元的展演活動,加上對於LBGTQ族群的友善包容,使得藝博會和國際獨立策展人聯盟(ICI)的合作更具吸引力,這是策展人拓展國際交流的絕佳平臺。
紐文中心表示,芝加哥是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藝博會是深入美國各地重要藝文機構的跳板。這次紐文中心和藝博會主辦單位的合作主題館計畫,已被主辦單位列為國際策展人交流的重要里程碑,不僅加深策展人之間的網絡連結,也拉近芝加哥與世界的距離。臺灣藝術家及策展人提出的作品和新觀點,已為臺灣的國際藝術版圖拓展更多可能性和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