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臺灣1994-2000年原住民族紀錄片影展」3月10-14日珍貴歷史畫面重現

  • 發佈日期:2023-03-09

臺灣影史上第一波原住民族電影,即將在紐約大螢幕上映。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與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Anthology Film Archive)攜手推出「臺灣1994-2000年原住民族紀錄片影展」(Indigenous with a Capital 'I': Taiwan Indigenous Documentaries from 1994 to 2000),自3月10日至14日播映臺灣第一批由原住民導演拍攝的原住民族紀錄片,臺灣資深紀錄片工作者馬躍‧比吼(Mayaw Biho)以及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鍾佩樺將來美出席映後座談。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1988年成立,是亞洲歷史最悠久、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於2021年策畫展出原住民族紀錄片專題,首度將原住民族「自己拍攝自己」的紀錄片呈現觀眾,許多影片母帶甚至連導演本人都沒留存,是臺灣影史上極為珍貴的史料。本次經由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居間聯繫,與國家電影及視聽中心合作,將這套包括馬躍・比吼、楊明輝(Umin Howa)、比令.亞布、龍男・以撒克・凡亞思等10位導演16部紀錄片的片單帶到美國獨立實驗及前衛影像的藝術機構,與紐約觀眾分享原住民的視角及影像觀點。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的總策展人林木材表示,這些原住民族導演初試啼聲的作品,核心精神圍繞在土地問題、文化流失、身分認同、族群階級、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十分強烈表達個人觀點,透過直接的敘事,表露著極其迫切的心情,也與當時的各種原住民運動息息相關。90年代的昔日紀錄影像,刻劃原住民族群在今日社會處境的對照。


為讓紐約觀眾更為了解臺灣原住民文化及紀錄片影展的策展背景,主辦單位邀請導演馬躍・比吼與策展人鍾佩樺出席三場映後座談。馬躍・比吼導演是阿美族人,早在就讀世新大學廣電系時,開始拍攝與阿美族相關議題的紀錄片,而後關注範圍逐漸擴展至其他原住民族與外省族群的歷史。鍾佩樺任職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紀錄片組,也是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團隊成員,鍾佩樺與策展團隊當時花了一年的時間做田野調查,集結流落四方的DV帶、VHS等錄影帶,訪談原住民導演,並研究每一位導演的作品,終於呈現出原住民族紀錄片影展。本影展不只是影片的放映,同時也是團隊的研究成果。

本次影展共分為7場次,每場次播映2至3部紀錄片,其中10、11、12日的部分場次分別舉辦映後座談。


有關本影展購票詳情,請參閱:http://anthologyfilmarchives.org/film_screenings/series/55776


圖片提供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播映地點】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Anthology Film Archive),地址:32 Second Avenue New York, NY 10003

【播映時間】如有變動,以戲院公布為準。


場次1|3月10日(週五)|7:00 PM|★映後座談

1、《石壁部落的衣服》(The Traditional Clothes of Raisinay Village)

導演:弗耐.瓦旦Baunay Watan|1997|34min|彩色|Blu-Ray

苗栗石壁部落雖已恢復祖靈祭的儀式,族人卻總對於未能穿上傳統衣著耿耿於懷。泰雅族傳統服飾研究者尤瑪.達陸因此追本溯源,蒐集史料、尋訪部落耆老,並與長輩學習織布。伴隨著部落巫醫的吟唱,影片記錄了傳承編織工藝的過程,也描繪出找回傳統衣飾的深切盼望。

2、《油漆手鄭金生》(The Painter from Fata'an)

導演:拉藍.吾那克(蔡義昌)Lalan Unak|1996|28min|彩色|Blu-Ray

花蓮馬太鞍阿美族部落的鄭金生,小時因意外失去右手與左腳,但卻依然樂觀知命。他從事木工工作、抓泥鰍、與族人跳舞同樂,油漆粉刷更是他辛苦練就的拿手技藝,是一則鮮活的勞動肖像習作。

3、《新樂園》(New Paradise)

導演:喇外.達賴Laway Talay|1999|33min|彩色|Blu-Ray

來自花東的阿美族人離鄉背井,在西部工地間流轉遷徙,他們落腳於大學後門空地,以廢棄建材打造異鄉部落。工地的日子滿是未知,承諾的工期及薪資充滿變數,不變的只有上工前的無盡等待。無奈常在,生活卻不因此蒼白,他們捉魚種菜,高歌跳舞,選舉幹部,在這隨時會被收回的土地上,攜手共築新樂園。


場次2|3月11日(週六)|5:00 PM|★映後座談

4、《我們的名字叫春日》(C'roh Is Our Name)

導演:馬躍・比吼Mayaw Biho|1997|34min|彩色|Blu-Ray

住在都會區的阿美族人,每年都熱烈地參與漢人端午節的龍舟比賽,而且還年年得獎,但一直以來都是別人的傭兵。1995年的端午節,一群來自花蓮縣玉里春日的阿美族人,決定用「花蓮玉里春日隊」的名義出賽,為自己家鄉爭一口氣。

5、《天堂小孩》(Children in Heaven)

導演:馬躍・比吼Mayaw Biho|1997|13min|黑白 & 彩色|Blu-Ray

三鶯大橋下的阿美族部落,每年都面臨政府的強拆迫遷,但是部落右岸的砂石場卻越建越大,左岸的垃圾山也越堆越高;多年下來,連部落的小孩自己也會蓋房子,只是不知這樣的家家酒,還要玩到什麼時候?

6、《如是生活 如是Pangcah》(As Life, As Pangcah)

導演:馬躍・比吼Mayaw Biho|1998|27min|彩色|Blu-Ray

花蓮港口部落(Makotaay)高齡94歲的阿公Lekal Makor,仍然過著純粹Pangcah(阿美族)的生活,雖然現代文明和法令對他的生活有很大的限制,他卻依舊上山打獵、看海、編藤。對Pangcah文化的珍視和堅持,讓他成為Pangcah文化的巨人。


場次3|3月11日(週六)|7:30 PM

7、《流浪者之歌》(Song of the Wanderer)

導演:楊明輝YANG Ming-hui (Umin Howa)|1996|45min|彩色|Blu-Ray

導演所居住的太魯閣族原住民部落裡,有一群被遺忘的「寧靜人」。他們各自因為離婚、工作挫折與生活不順遂,有情緒失控、暴力自殘行為和離群索居等傾向。拍攝過程中,導演與他們展開真誠對談,透過影像帶著觀眾聆聽他們唱歌,聽他們的心聲。

8、《褪色的獵舞》(The Forgotten Hunting Dance)

導演:楊明輝YANG Ming-hui (Umin Howa)|1997|38min|彩色|Blu-Ray

太魯閣族部落要舉辦社區運動會,國小全校動員籌備表演節目,其中難度最高的是一、二年級學生所要重現的「打獵舞」。國小老師楊明輝執掌攝影機,記錄傳承自部落老奶奶的舞步與音樂,以及族群傳統文化流失的無奈。


場次4|3月12日(週日)|5:00 PM|★映後座談

9、《請給我一份工作》(Please Give Us a Job)

導演:楊明輝YANG Ming-hui (Umin Howa)|1997|35min|彩色|Blu-Ray

1990年代政府開放引進外籍勞工後,大量原住民失業,陸續回鄉。許多人賦閒在家,只能打點零工勉強維生,不滿政策卻又無能為力。導演走入太魯閣族部落、工地,拍攝經濟發展下被忽略的聲音,鏡頭也不忘擴及移工,呈現他們與原住民的競爭關係。

10、《小夫妻的天空》(Too Young)

導演:楊明輝YANG Ming-hui (Umin Howa)|1998|43min|彩色|Blu-Ray

本片記錄一對太魯閣族原住民小夫妻的生活。早婚的兩人分別16、19歲,育有一子,小小年紀就面對沉重的經濟與生活壓力,夫妻倆難以避免地產生矛盾拉扯。導演一邊記錄他們的生活,因身兼兩位主角的小學老師,最後選擇伸出援手幫他們脫離困境。


場次5|3月12日(週日)|7:30 PM

11、《鳥踏石仔的噶瑪蘭》(The Kavalan: Past and Present)

導演:潘朝成 bauki angaw|1997|43min|彩色|Blu-Ray

第一部由平埔族群後裔製作的紀錄片。1920年代,一個噶瑪蘭族家庭移居藏身於花蓮;1990年代,身為家族第三代的導演,發現自己遺失的身分認同,遂展開尋根的調查之旅。鏡頭自不同面向記錄民俗儀式和族群回憶,一路追溯至平埔族群當年被迫遷徙的無奈與自卑,也重新建構他們的歷史地位。

12、《土地到哪裡去了》(Where Has the Land Gone?)

導演:比令.亞布Pilin Yapu|1997|34min|彩色|Blu-Ray

導演帶著攝影機回到家鄉麻必浩泰雅族部落。1895年日本佔臺後,部落大半土地被劃為國有,國民黨而後沿用此分界,且規管漸嚴,族人連自己祖先種的竹筍都採不得。向政府陳情,獲得的回覆竟是「原住民祖先,究指何人,已不可考」。不死心的長老們回到祖耕地,翻開雜草、竹林,一一指出祖先生活於此的證明。


場次6|3月13日(週一)|7:00 PM

13、《尋找鹽巴》(Looking for the Salt)

導演:龍男・以撒克・凡亞思Lungnan Isak Fangas|1999|41min|彩色|Blu-Ray

1999年,校內的「原聲帶」學生社團舉辦了年祭活動,年輕學子雖然想向阿美族原住民傳統儀式致敬,但活動時才面臨自己不擅族語與文化的矛盾,不成熟的他們也因此和校方發生衝突。在一場族語演講比賽中,一位評審說道:「雖然講的是族語,可是沒有『鹽巴』。」

14、《回來就好》(Angoo)

導演:龍男・以撒克・凡亞思Lungnan Isak Fangas|1999|40min|彩色|Blu-Ray

導演的妹妹未婚生子,將小孩丟在家中後便無故離家,家人遍尋不著。幾年來,她的戀情分分合合,孩子就在外公外婆的扶養下長大。某天,妹妹突然返家,家人們的態度由原來的不諒解轉為接納,影片忠實記錄了這個阿美族家庭的轉變。


場次7|3月14日(週二)|7:00 PM

15、《彩虹的故事》(Tales of the Rainbow)

導演:比令.亞布Pilin Yapu|1998|55min|彩色|Blu-Ray

泰雅族神話相傳,人死後會經由彩虹通往天堂,彩虹橋上有祖靈看守,唯有紋面者才能通過,平安抵達彼岸。有感於紋面傳統衰落,導演踏遍泰雅部落訪問紋面耆老,訪問他們對己故的親人、對原鄉的思念,及對即將回到彩虹的心情故事。

16、《面對惡靈》(And Deliver Us from Evil)

導演:希.雅布書卡嫩(張淑蘭)Si Yabosokanen|2001|55min|彩色|Blu-Ray

在達悟族傳統觀念裡,患病是惡靈纏身的結果,久病老人被視為不祥,為社會隔離缺乏完善照護。在衛生所服務的導演有感於此,決定招募志工,推動居家護理,即便面對各方不解及質疑,她仍學著拿起攝影機,記錄下這個頗受爭議的現況,而這份真摯動機也成就了對自身部落最動人的近身觀察。